大建中汤
《备急千金要方》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川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饴,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更服之。
《备急千金要方》大建中汤
治虚劳寒 ,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决决然也,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目KT KT ,忽忽多忘方。
川椒(二合)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饴糖(八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温服七合。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三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劳者加黄 一两。
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即目眩,腹中悬急,而有绝伤外引四肢方∶
生姜 芍药 干地黄 甘草 川芎(各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渍一宿,明旦复以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无生姜用干姜二两,酒渍一宿用之。常行此方神妙。
《仁术便览》大建中汤
治虚症不足,小腹急痛,肠胁 胀,骨肉酸痛,短气,喘咳痰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直,多卧少起。
黄 附子 鹿茸(炙) 地骨皮 石斛 人参 当归 芍药 续断 川芎 小草(各一钱)
上用水一钟半,姜三片煎,空心温服。渣再煎服。
一方 治小腹痛,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参为末,二钱热酒调,空心服。
又方 小腹痛,及阴扯痛。用小茴炒,加盐,时时服,茴香茎叶皆可煎服,神效。
一方 妇人小腹痛,及有血块作痛,速效。
蓬术(酒炒,一钱) 青皮(去穣,一钱) 官桂(五分) 红花(五分) 川芎(一钱) 姜黄(二
上用水一钟半,煎服。
《退思集类方歌注》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
大建中汤建中阳,(大建中脏之阳,以胜上逆之阴。)蜀椒干姜(温中散寒)参饴糖。(建立中
凝成
米和胃
气,蜀
《医方考》大建中汤
人参 黄 (炙) 当归 芍药(酒炒) 桂心 甘草(炙) 半夏(制) 黑附子(制)
中气不足,无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此是汗、吐、下后之证。中气虚乏,则余邪无所归附,隐隐然见于肌表,其色淡红而不甚显为辨也。人参、黄 所以补中,半夏、甘草所以调中,此皆健脾药也;复有当归、芍药之活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有桂心、附子之温中,则失位之火引而归原,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附、桂、参、 而治斑,法之变者也。医而未至于可以权,则不足以语此。
《医方论》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煎,去滓,内饴糖一升,微煎温服。
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伤寒杂病论》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目经大成》大建中汤
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
头风痛不敢触,服攻散之剂加甚者,与此方。
阳气藏于土木,会于头。阳虚适风邪中之,故发痛。误攻与散,阴寒之气,复逆而上冲,故转甚而不可触近。乃用椒,姜之辛热逐冷散逆;参、糖之甘温,回阳补土,则中气大建而风痛顿除。
《医宗金鉴》大建中汤
蜀椒(去汗)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爨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
寒气厥逆,赤圆主之。
【按】
此条之文、之方,必有简脱,难以为后世法,不释。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建中汤
干姜 四钱 蜀椒 二钱 人参 三钱
治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皮起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者。
寒极而木气郁冲,则胸中大痛,腹皮痛不可触,而有头足上下。姜椒温寒,人参补中气补津液也。姜椒并用,燥热伤津,人参补气生津,是为大法。痛有头足上下,木气寒极郁动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