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丸
《备急千金要方》禹余粮丸
治妇人产后积冷坚癖方。
禹余粮 乌贼骨 吴茱萸 桂心 川椒(各二两半) 当归 白术 细辛 干地黄 人参 芍药 川芎 前胡(各一两六铢) 干姜(三两) 矾石(六铢) 白薇 紫菀 黄芩(各十八铢) 虫(一两)
上十九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若饮下二十丸,日二,不知则加之。
《备急千金要方》禹余粮丸
治崩中赤白不绝困笃方。
禹余粮(五两) 白马蹄(十两) 龙骨(三两) 鹿茸(二两) 乌贼骨(一两)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以知为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禹余粮丸
治十肿水气。凡脚膝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
蛇黄(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一秤炭火中烧蛇黄与铫子一般通赤,用钳取铫子出,便倾蛇黄,入酽醋二升中,候冷取出,研极细则止,即含石) 禹余粮(三两,用真针沙五两,先以水淘净控干,更以铫子炒干,入禹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却用铫并药入一秤炭火中烧通赤,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无声即止)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治水多是取转,唯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老人可服。
羌活 木香(煨) 茯苓 川芎牛膝(酒浸) 白豆蔻(炮) 土茴香(炒) 蓬术(炮) 桂心干姜(炮) 青皮(去瓤) 京三棱(炮) 白蒺藜 附子(炮)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虚人老人全用半两,实壮人减之)
上为细末,拌极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捣极匀,丸如梧子大。食前温酒、白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唯忌盐,虽毫末许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即水病去后,且以醋少许调和。食不能忌盐,勿服;果欲去病,切须忌盐。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禹余粮丸
治妇人带下久虚,胞络伤败,月水不调,渐成崩漏,气血虚竭,面黄体瘦,腰膝疼重,肢体烦痛,心忪头眩,手足寒热,不思饮食。
桑寄生 柏叶(微炒) 当归(去芦,微炒) 浓朴(去粗皮,涂姜汁,炙) 干姜(炮) 白朮 鳖甲(醋浸,去裙,炙黄)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禹余粮(烧,醋淬七遍,飞研) 白石脂(各二两) 狗脊(去毛) 白芍药(各三分) 吴茱萸(汤洗七次,微炒,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伤寒杂病论》禹余粮丸
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
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自出愈,所以然者,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方见上卷)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冯氏锦囊秘录》禹余粮丸
许学士、朱丹溪皆赞此方为水胀之圣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铁铫盛,烧红钳出,入醋中候冷研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淘净炒干,用醋二钟,同余粮铫内煮干,更入铫内烧红,倾净砖地上,候冷研极细)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炒) 蓬术(炮) 附子(炮) 干姜(炮) 青皮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各五钱) 为末,入三味拌匀,蒸饼,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虚人老人俱可服,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每日三服,更以温补之药助之,真神方也。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禹余粮丸
重发汗以亡肾阳,肾阳不能交心,则恍惚心乱。阳陷不升,则小便后阴痛。当是温肾补中之法,禹余粮收摄阳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