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头汤

《备急千金要方》乌头汤

治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方。

乌头 细辛 川椒(各一两) 甘草 秦艽 附子 桂心 芍药(各二两) 干姜 茯苓防风 当归(各三两) 独活(四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热毒多服益佳。

《备急千金要方》乌头汤

治八风五尸恶气游走胸心、流出四肢,来往不住,短气欲死方。

乌头 芍药 干姜 桂心 细辛 干地黄 当归 吴茱萸 甘草(各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叫呼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

乌头(十五枚,《要略》用五枚) 大枣(十枚) 甘草(二两) 芍药(四两) 桂心(六两)

老姜(一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纳汤中煮两小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间食,强者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增之。

治贼风所中腹内挛急方∶

麻黄(四两) 甘草(一尺) 石膏 鬼箭羽(一名卫茅,各鸡子大)

上四味 咀,以东流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论曰∶夫历节风着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变成癫病,不可不知。古今以来,无问贵贱,往往苦之,此是风之毒害者也。治之虽有汤药而并不及松膏、松节酒。若羁旅家,贫不可急办者,宜服诸汤,犹胜不治,但于痛处灸三七壮佳。

《普济本事方》乌头汤

治寒冷湿痹,留于筋脉,挛缩不得转侧。(冬服之)

大乌头(炮,去皮脐) 细辛(去叶) 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 甘草(炙)秦艽(洗,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官桂(不见火) 白芍药(各等分) 干姜(炮)白茯苓(去皮) 防风(去钗股,炙) 当归(去芦,薄切,焙干,各一两) 川独活(黄色如鬼眼者,去芦,洗,焙,秤,一两三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个,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然此疾积习之久,非一日所能致,皆大剂久而取效。唐书载王太后中风,喑默不语,医者蒸黄 数斛以熏之得瘥,盖此类也。今人服三五盏便求效,责医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病,三年之艾,久而后知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乌头汤

治病 节,痛不可屈伸。

乌头(五枚,锉,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乌头) 甘草(炙) 麻黄(去节) 芍药 黄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投前蜜煎一合,空腹温服。《千金》有老姜、桂心、大枣,无黄 、麻黄,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叫呼发作有时,使人手足厥冷。

《医宗金鉴》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耆各三两甘草川乌(□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五枚

右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

温温当是「嗢嗢」。

【注】

历节之证,诸肢节疼痛也。身体尪羸,即上条身体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脚肿如脱,即上条独足肿大,甚言其肿之甚也。头眩短气,阳气虚也。嗢嗢欲吐,寒邪盛也。

而不用乌头汤者,因无黄汗之湿胜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者,以壮阳气,散寒湿为急也。故方中桂枝芍药倍于麻黄、防风,大加白术、附子,其意专在温行阳气,次在散

寒湿也。多用生姜,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剂过辛热,监制之也。

【集注】

李□曰:此历节病,由气血两虚而致者也。风湿相搏,四肢节节皆痛,即历节病也。

身体尪羸,邪胜正衰也。脚肿如脱,气绝于下也。头眩短气,气虚于上也。温温欲吐,气逆于中也。此三焦气血两虚,故是汤主祛风湿而温气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乌头汤

乌头 一两 炙草 三钱 白芍 三钱 麻黄 三钱 黄芪 三钱 白蜜 一两

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

湿寒伤筋着骨,荣卫不通则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温寒逐湿,白芍麻黄调理荣卫,黄芪大补卫阳以利关节,白蜜润养津液,炙草补中以资荣卫之运行也。历节之证,肢节肿大,体肉瘦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