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胡桂枝汤

《删补名医方论》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太阳少阳并病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黄芩(一两半)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血弱气虚条亦仲景自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

病如桂枝证而实非,若脚挛急与胸中痞硬者是已。病如柴胡证而实非,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是已。此条为伤寒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法当表里双解之。然恶寒微,发热亦微,可知肢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结。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口不渴、身有微热者,法当去人参;以六七日来,邪虽未解,而正已虚,故仍用之。

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

小柴胡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太少二阳合病方。和其营卫通津液,(二汤合用之功如此)肢节烦疼(太阳证)痞呕(少阳证)康。太阳热重寒轻者,脉弱阳微宜此匡。阳微切勿重发汗,误汗伤津阳必亡。(太阳热多寒少,脉弱无阳之证,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汤。

柯韵伯曰∶“脉弱阳微,不可发汗,何得更用麻黄、石膏,重竭其阳。审证用方,惟柴胡桂枝汤为恰当。”)

《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伤寒杂病论》柴胡桂枝汤

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冯氏锦囊秘录》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发热潮热,脉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钱) 黄芩 人参 白芍(各四钱五分) 甘草(炙) 半夏 柴胡(四钱) 大枣(二枚) 生姜(泡一钱) 水煎服。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

《医述》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治太阳、少阳并病,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征结。为双解两阳之轻剂。(柯韵伯)

《医宗金鉴》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太阳少阳并病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黄芩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血弱气虚条,是仲景自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病如桂枝证而实非,若脚挛急与胸中痞硬者是已。病如柴胡证而实非,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是已。此条为伤寒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法当表里双解之。然恶寒微,发热亦微,可知肢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结。

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口不渴,身有微热者,法当去人参;以六,七日来,邪虽未解,而正已虚,故仍用之。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医宗金鉴》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黄芩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

柯琴曰: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血弱气尽条,是仲景自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如病似桂枝证,脚挛急与胸中痞□者,及病似柴胡证,本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者是已。此条言伤寒六、七日,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法当表里双解之矣。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可知支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结,是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

口不渴身有微热者,法当去人参,以六、七日邪虽未解,而正已虚,故仍用之。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

伤寒五、六日,已发其汗,表未解而复下之。若邪陷入阳明之里,则必作结胸痞□,协热下利等证。今邪陷入少阳之里,故令胸□满微结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非停水之故,乃汗下损其津液也。论中有身无汗,独头汗出,发热不恶寒心烦者,乃阳明表热,郁而不得外越之头汗也。今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无阳明证,知为少阳表热,郁而不和,上蒸之头汗也。此为少阳表里未解之证,故主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专解半表之邪,兼散半里之结也。

【集注】

林澜曰:五、六曰,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满微结,寒热心烦者,是邪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乃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有热饮,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饮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未和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而复津液也。

汪琥曰:伤寒头汗出者,乃阳郁于表,非阳虚于上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柴胡桂枝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生姜 大枣 桂枝 芍药 炙草

既有发热、恶寒、肢节烦痛之荣卫表证,又有微呕心下支结之少阳经证,桂枝汤、小柴胡汤合并双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