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文蛤散
治热壅,舌上出血如泉。
五倍子(洗) 白胶香 牡蛎粉(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少许掺病处,或烧铁 热,烙孔上。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
文蛤(即五倍子,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甚失其性,识者当自知之)
上一味为末。以水饮任调方寸匕,不以时。
《医方考》文蛤散
文蛤(为末,方寸匕)
病在阳,反 以水,热攻于内,寒更益坚,欲饮水而不当与水而与饮之,故曰反 以水。热虽攻于内,因水寒不散,故欲饮而不渴,此其有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润下而破水。
《伤寒括要》文蛤散
文蛤病在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 之.灌之.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瘥.服五苓散. 热为寒闭.火郁于肺.而不得泄越.故弥烦也.
此不可以凉药解除.宜以文蛤之酸平.敛而降之.
《伤寒论》文蛤散
文蛤五两(味咸寒)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眼,汤用五合。
《伤寒寻源》文蛤散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不从汗散.反以冷水 之灌之.寒束其外.热被却而不得去.阳无出路.弥更益烦.
水客皮肤.肉上粟起.阳气为水邪所格.故欲饮水.反不得饮.五苓散宣阳逐水则有余.育阴散热则不足.独任文蛤一味.可以两收散热导湿之功.
服文蛤散不瘥.复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咸寒之性.清热导湿.免致增逆矣.而表阳不宣.水无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则仍取五苓宣阳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伤寒杂病论》文蛤散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医宗金鉴》文蛤散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按】
文蛤即五倍子也。
强群养切 恶污去声 中音众 啬音色 淅音锡 翕音吸 □音父 咀音苴 去上声
滓音第 歠与啜同 覆芳救切 □音蛰 差与差同 谐音鞋 噤渠饮切 剧音屐 传
音啭 为去声 识与志同 干音干 散上声 和去声 悸音季 灌音贯 更去声 痞
音否 □音硬 颈音景 羸音雷 养上声 糜音迷 咽音咽 数音朔 懊影考切 □
音农 燥音扫 晡布胡切 痉音泾 潠心艮切
《医宗金鉴》文蛤散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圆主之。
【注】
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文蛤散
文蛤
文蛤善入太阴而去皮毛之水湿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文蛤散
文蛤
治消渴饮水不止者。
饮水而吐出为水逆,饮水不止为内湿。文蛤性涩,除湿润肺也。
内湿而饮水,湿阻相火下降之路,相火灼金也。
《扁鹊心书》文蛤散
治目弦肿,大小 成赤疮。
五倍子(一两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先洗,后以箸头点之。)